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威海市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日期:2022-09-12 作者:科研处 阅读次数:

一、基本情况

威海市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威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0年9月认定的威海市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核心,采取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的方针,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形成高水平的创新与产业化团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工艺,缩短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的周期,推动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快服务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改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心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智能装备、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海洋智能探测、海洋智能信息、智能海洋应用、通信及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

三、建设情况

(一)硬件设施

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软硬件设施,为提高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现有研发试验场所12000多平方米,1个1500平米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中心内拥有较为先进的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特种加工技术实训室,人工智能、3D打印与逆向设计实训室、X射线探伤研究中心实训基地等30多个,可开展实验研发,专业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此外,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实验仪器设设备,为科研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硬件环境。

(二)承担项目

中心承担或参与的项目有,2021年度“基于机器视觉的鱼丸漏装智能化检测系统研究”立项;2021年度“基于深度学习的巡查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立项;2021年度“无人机海上救援搜索路径规划研究” 立项;2021年度“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及机器人分拣系统研究与应用” 立项;2021年度“海底电缆检测机器人自主巡线控制系统的研究” 立项;2021年度“水面无人船自主避障、路径规划策略研究”顺利结项;2021年度“水面无人船自主避障、路径规划策略深化研究(II期)”顺利结项;2021年度“基于机器视觉的小型湖泊浒苔智能无人清洁船研究”;2021年度“基于三维数值仿真的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设计及运动特性研究课题”立项;2021年度“基于机器视觉的鱼丸漏装智能化检测系统研究”立项。

(三)获得成果

近年来工程中心教师共发表各类教科研论文66篇,编写教材4本,专著1部。承担各类课题40项,申请国家外观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明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23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1项,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合作,就海洋智能装备的研发达成一致。

(四)团队建设

中心于2021年启动科研开放专项资金立项,共立项支持5个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技创新,并在中心从事专兼职科研活动。共计支持科研开放专项资金项目5项。目前中心有专兼职科研人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10人,中级职称人数为19人,初级职称人数为6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0%。

四、社会服务

中心开展了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咨询服务、实验室及设备共享服务,人才联合培养服务,项目合作研发服务、校内专业学生实训和教师科研服务服务、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服务等。

中心转化知识产权成果2项,共计到款60万元。对一种船舶发动机用排气装置发明专利进行了普通实施许可,转化到款30万元。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自走式海洋产品物流箱发明专利进行了普通实施许可,转化到款30万元。

中心进行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2项,共计到款50万元。为临沂邦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林业测绘用无人遥感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交易额20万元;为山东宜成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平面口罩机关键零部件建模及加工程序编制”,技术交易额30万元。

开展技术培训近5余期,合计300余人次。承担多次中小学生及社会人员科普参观活动,接待参观200余人次。

打造了集科学研究、工程研究、教育培训、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创新服务系统。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满足产业发展对科技战略的需求,为产业整体技术的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产生了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